这是描述信息
资讯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教学设计展示十四

教学设计展示十四

  • 分类:教科研信息室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1-05 08:41
  • 访问量:

【概要描述】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参赛作品——(生物组  刘琳)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下生物教材中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了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从教材安排的位置上看,本节内容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在第一节内容结束之后,进一步讲述子代的性状是如何从亲代遗传的,基因是如何传递的,并为下一节课中解释子代与亲代的性状为什么会有相同有不同,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成基因控制性状之后已经初步认识到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在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传下来的不是性状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主要围绕基因的传递过程进行教学。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且对遗传问题充满好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取问题启发式教学,通过不同问题的设置,引领学生去整理知识,发现问题,推测结果,寻找真相。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应注意及时的启发与鼓励。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通过教师细致的问题设置,学生的分组讨论,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有层次的梳理,在梳理的同时,染色体、DNA和基因这三者的关系,就明白的呈现在眼前了。 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与学生一起去探讨,最终通过科学史的介绍来验证。通过填图练习进行巩固。 (5)教法和学法: 启发式、演示式、举例法、观察法。 (6)教学程序安排: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分钟 导入 大屏幕展示几组班级同学的全家福照片。 问:照片上的主人公是谁?和他们一起照相的是谁?你怎么确定出他们之间的关系的? 问:亲子代间传下来的是什么?如何传递的?       回忆,回答   思考 用全家福做导入,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分钟 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课件展示受精过程简图。 总结: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总结   记录 初步呈现受精的基本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受精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参与。 20分钟 染色体、DNA和基因 1.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利用学过的知识和教材29页观察与思考提供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染色体?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在人体的体细胞内共有多少条染色体? 2、什么是DNA?它的结构是什么形状? 3、什么是基因? 4、染色体 DNA  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分组活动: 观察,讨论,思考, 分析,记录 交流     采用分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认真观察经过整理后绘制的人体(女)细胞内的染色体图(如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 2、为什么将这些染色体画成一对一对的? 1、概念: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2、结构: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3、存在形式: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数量一定。 通过教师点评,师生互动的学习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观察DNA的结构图,思考DNA的结构特点。 1、概念: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2、结构:链状(2条),双螺旋结构 3、存在形式:1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 通过教师点评,师生互动的学习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15分钟                                       总结:1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有多个基因。 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基因决定着生物可遗传的性状。 1、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2、存在形式:成对存在,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学生根据讲述内容自己在黑板上用大小不等的圆摆出基因、DNA、染色体三者的关系图。 通过教师点评,师生互动的学习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生物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既要形成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样保证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数目稳定的呢?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与体细胞一样吗? 假设: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与体细胞一样。 分组讨论:代代相传的结果。 结果是:每传递一代,染色体数目就会翻一番。与已知实施不符。 推测: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如何时,亲代和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才能保证稳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少一半) 事实与我们的推测一样吗?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是随机的减少一半吗? 介绍比耐登的研究结果 总结:染色体不是任意的减少一半,而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这对生物的遗传有什么意义?(使精子或卵细胞中具有控制某种生物性状的全套基因) 教材31页填图练习 总结规律:用2n、n来代表染色体数量,亲代、生殖细胞、子代染色体数量分别为2n、n和2n。 课外拓展:介绍唐氏综合症,帮助学生认识在亲子传递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稳定的重要意义。 讨论、思考、总结。                             学生分组展开交流                     学生填图训练,加深理解               抛砖引玉,用问题启发学生,引起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 2分钟 课堂 小结: 观看视频 回顾主要内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展示课件,为下节课创设情景。 倾听,回忆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记忆。 3分钟 课后 作业: 1、完成书后32页相关习题。 2、课后收集资料:常见的遗传病有哪些?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通过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7)板书设计: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课后反思:     教师如果能营造一种研究、讨论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这节课的知识仿佛都是自己研究出来的,对于这节课的内容掌握和今后的教学,都将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设计展示十四

【概要描述】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参赛作品——(生物组  刘琳)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下生物教材中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了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从教材安排的位置上看,本节内容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在第一节内容结束之后,进一步讲述子代的性状是如何从亲代遗传的,基因是如何传递的,并为下一节课中解释子代与亲代的性状为什么会有相同有不同,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成基因控制性状之后已经初步认识到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在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传下来的不是性状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主要围绕基因的传递过程进行教学。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且对遗传问题充满好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取问题启发式教学,通过不同问题的设置,引领学生去整理知识,发现问题,推测结果,寻找真相。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应注意及时的启发与鼓励。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通过教师细致的问题设置,学生的分组讨论,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有层次的梳理,在梳理的同时,染色体、DNA和基因这三者的关系,就明白的呈现在眼前了。

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与学生一起去探讨,最终通过科学史的介绍来验证。通过填图练习进行巩固。

(5)教法和学法:

启发式、演示式、举例法、观察法。

(6)教学程序安排: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分钟


导入


大屏幕展示几组班级同学的全家福照片。

问:照片上的主人公是谁?和他们一起照相的是谁?你怎么确定出他们之间的关系的?

问:亲子代间传下来的是什么?如何传递的?


 

 

 

回忆,回答

 

思考


用全家福做导入,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分钟


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课件展示受精过程简图。

总结: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总结

 

记录


初步呈现受精的基本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受精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参与。




20分钟


染色体、DNA和基因

1.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利用学过的知识和教材29页观察与思考提供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染色体?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在人体的体细胞内共有多少条染色体?

2、什么是DNA?它的结构是什么形状?

3、什么是基因?

4、染色体 DNA  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分组活动:

观察,讨论,思考,

分析,记录

交流

 


 

采用分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认真观察经过整理后绘制的人体(女)细胞内的染色体图(如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

2、为什么将这些染色体画成一对一对的?




1、概念: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2、结构: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3、存在形式: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数量一定。


通过教师点评,师生互动的学习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观察DNA的结构图,思考DNA的结构特点。


1、概念: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2、结构:链状(2条),双螺旋结构

3、存在形式:1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


通过教师点评,师生互动的学习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15分钟


 

 

 

 

 

 

 

 

 

 

 

 

 

 

 

 

 

 

 




总结:1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有多个基因。 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基因决定着生物可遗传的性状。




1、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2、存在形式:成对存在,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学生根据讲述内容自己在黑板上用大小不等的圆摆出基因、DNA、染色体三者的关系图。


通过教师点评,师生互动的学习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生物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既要形成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样保证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数目稳定的呢?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与体细胞一样吗?

假设: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与体细胞一样。

分组讨论:代代相传的结果。

结果是:每传递一代,染色体数目就会翻一番。与已知实施不符。

推测: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如何时,亲代和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才能保证稳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少一半)

事实与我们的推测一样吗?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是随机的减少一半吗?

介绍比耐登的研究结果

总结:染色体不是任意的减少一半,而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这对生物的遗传有什么意义?(使精子或卵细胞中具有控制某种生物性状的全套基因)

教材31页填图练习



总结规律:用2n、n来代表染色体数量,亲代、生殖细胞、子代染色体数量分别为2n、n和2n。

课外拓展:介绍唐氏综合症,帮助学生认识在亲子传递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稳定的重要意义。


讨论、思考、总结。

 

 

 

 

 

 

 

 

 

 

 

 

 

 

学生分组展开交流

 

 

 

 

 

 

 

 

 

 

学生填图训练,加深理解

 

 

 

 

 

 

 


抛砖引玉,用问题启发学生,引起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




2分钟


课堂

小结:


观看视频

回顾主要内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展示课件,为下节课创设情景。


倾听,回忆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记忆。




3分钟


课后

作业:


1、完成书后32页相关习题。

2、课后收集资料:常见的遗传病有哪些?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通过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7)板书设计: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课后反思:

    教师如果能营造一种研究、讨论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这节课的知识仿佛都是自己研究出来的,对于这节课的内容掌握和今后的教学,都将是十分有利的。

  • 分类:教科研信息室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1-05 08:41
  • 访问量:
详情

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参赛作品——(生物组  刘琳)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下生物教材中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了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从教材安排的位置上看,本节内容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在第一节内容结束之后,进一步讲述子代的性状是如何从亲代遗传的,基因是如何传递的,并为下一节课中解释子代与亲代的性状为什么会有相同有不同,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成基因控制性状之后已经初步认识到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在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传下来的不是性状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主要围绕基因的传递过程进行教学。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且对遗传问题充满好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取问题启发式教学,通过不同问题的设置,引领学生去整理知识,发现问题,推测结果,寻找真相。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应注意及时的启发与鼓励。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通过教师细致的问题设置,学生的分组讨论,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有层次的梳理,在梳理的同时,染色体、DNA和基因这三者的关系,就明白的呈现在眼前了。

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与学生一起去探讨,最终通过科学史的介绍来验证。通过填图练习进行巩固。

5)教法和学法

启发式、演示式、举例法、观察法。

6)教学程序安排: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分钟

导入

大屏幕展示几组班级同学的全家福照片。

问:照片上的主人公是谁?和他们一起照相的是谁?你怎么确定出他们之间的关系的?

问:亲子代间传下来的是什么?如何传递的?

 

 

 

回忆,回答

 

思考

用全家福做导入,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分钟

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课件展示受精过程简图。

总结: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总结

 

记录

初步呈现受精的基本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受精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参与。

20分钟

染色体、DNA和基因

1.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利用学过的知识和教材29页观察与思考提供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染色体?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在人体的体细胞内共有多少条染色体?

2、什么是DNA?它的结构是什么形状?

3、什么是基因?

4、染色体 DNA  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分组活动:

观察,讨论,思考,

分析,记录

交流

 

 

采用分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认真观察经过整理后绘制的人体(女)细胞内的染色体图(如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

2、为什么将这些染色体画成一对一对的?

1、概念: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2、结构: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3、存在形式: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数量一定。

通过教师点评,师生互动的学习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观察DNA的结构图,思考DNA的结构特点。

1、概念: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2、结构:链状(2条),双螺旋结构

3、存在形式:1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

通过教师点评,师生互动的学习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15分钟

 

 

 

 

 

 

 

 

 

 

 

 

 

 

 

 

 

 

 

总结:1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有多个基因。 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基因决定着生物可遗传的性状。

1、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2、存在形式:成对存在,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学生根据讲述内容自己在黑板上用大小不等的圆摆出基因、DNA染色体三者的关系图。

通过教师点评,师生互动的学习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生物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既要形成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样保证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数目稳定的呢?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与体细胞一样吗?

假设: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与体细胞一样。

分组讨论:代代相传的结果。

结果是:每传递一代,染色体数目就会翻一番。与已知实施不符。

推测: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如何时,亲代和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才能保证稳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少一半)

事实与我们的推测一样吗?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是随机的减少一半吗?

介绍比耐登的研究结果

总结:染色体不是任意的减少一半,而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这对生物的遗传有什么意义?(使精子或卵细胞中具有控制某种生物性状的全套基因)

教材31页填图练习

总结规律:用2nn来代表染色体数量,亲代、生殖细胞、子代染色体数量分别为2nn和2n

课外拓展:介绍唐氏综合症,帮助学生认识在亲子传递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稳定的重要意义。

讨论、思考、总结。

 

 

 

 

 

 

 

 

 

 

 

 

 

 

学生分组展开交流

 

 

 

 

 

 

 

 

 

 

学生填图训练,加深理解

 

 

 

 

 

 

 

抛砖引玉,用问题启发学生,引起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

2分钟

课堂

小结:

观看视频

回顾主要内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展示课件,为下节课创设情景。

倾听,回忆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记忆。

3分钟

课后

作业:

1、完成书后32页相关习题。

2、课后收集资料:常见的遗传病有哪些?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通过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7)板书设计: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课后反思:

    教师如果能营造一种研究、讨论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这节课的知识仿佛都是自己研究出来的,对于这节课的内容掌握和今后的教学,都将是十分有利的。

关键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锦州三中

主校区:
锦州市凌河区文兴里43号
电话:
0416-3810810   邮编:121000

东校区:
锦州市凌河区劳保北里44号

电话:0416-3810810   邮编:121000

二维码

页面版权归锦州市第三初级中学所有     辽ICP备11005478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