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周行事安排 2021-02-26
-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周行事安排 2021-02-23
- 第十九周行事安排 2021-01-04
- 第十八周行事安排 2020-12-25
- 第十七周行事安排 2020-12-18
页面版权归锦州市第三初级中学所有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锦州 辽ICP备11005478号
电话:0416-3810810
邮编:121000
主校区:锦州市凌河区文兴里43号
东校区:锦州市凌河区劳保北里44号
教学设计展示十一
摘要:
教学内容
耐久跑
素质练习
课的类型
新授课
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练习,90%的学生能体会运用耐久跑的呼吸方法;发展学生的一般耐力素质。
2、利用各种练习手段让学生快乐的进行跑步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体能以及自我锻炼的能力,提高心肺功能。
3、激发学生的耐久跑兴趣,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及团结协作意识。
重点
难点
重点:掌握耐久跑的呼吸方法。
难点:克服“极点”。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开
始
部
分
课堂常规
教师提前到场
师生问好
3.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和要求
4.安排见习生
5.强调安全
1.体委整队,报告人数
2.向师问好
3.认真听教师宣布本节课任务和要 求
集合快、静、齐
2
准
备
部
分
热身活动
1、热身跑
2、游戏《喊数背背站》
徒手操
4、专门性练习
①摆臂练习
②高抬腿练习
③后踢腿跑练习
教师口令指挥学生进行热身活动
带领学生做热身操,动作舒展。
组织学生有序练习
成一路纵队绕场慢跑
2、徒手操成体操队形,动作舒展,有力。
行进间练习
3、注意力集中,按要求认真练习,注意安全。
8
基
本
部
分
一、耐久跑
1、学习耐久跑的呼吸方法:
跑步时呼吸必须有相当的频率和深度,用鼻和半张开的口同时呼吸,一般采用两步一吸两步一呼的方法。
2、队形变换跑
分队并队跑
错肩跑
3、“极点”:在耐久跑中,由于氧气的供应落后于身体的需要,跑到一定的距离后,会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困难,四肢沉重难以跑下去的不适感。
4、“极点”的克服:“极点”出现后,要以顽强的意志继续跑下去,同时调整速度,加强呼吸,一段距离后,我们这个不适感就会消失。
5、耐久跑游戏《贪吃蛇》
在场地摆好1--25个“食物”,将顺序打乱。排头为“蛇头”,去带领其余同学按顺序去找“食物”,排尾的同学为“蛇尾”,按着排头的带领吞食“食物”。
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认识“极点”,用自己的毅力,调整呼吸等方法去克服“极点”。
二、素质练习
1、平板支撑
2、俯卧撑
1讲解示范动作要领。
2组织学生练习
3观察学生练习,及时帮助学生纠错。
4、给予学生鼓励,提醒学生调整好呼吸节奏
教师讲解练习内容和要求
组织学生练习
巡回指导,纠错
1、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解认真学习,通过自主练习,熟悉2两步一吸,两步一呼的动作要领。
2、队形变换跑练习,进一步巩固练习呼吸方法。
分队跑
错肩跑
3、游戏《贪吃蛇》
游戏规则:
首尾不能相撞
按着顺序去找“食物”
“贪吃蛇”不能脱节。
练习中要团结协作,互相鼓励。
组织:
学生体操队形
要求:
动作标准
认真练习
27
结
束
部
分
跟着音乐做放松活动
教师评价总结
回收器材
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放松活动
认真放松,学生跟随。
认真听教师总结。
3
场
地
器
材
球托25个
标志桶6个
扩音器1个
预计生理负荷及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35±5%
平均心率:135±5次/分
安
全
措
施
课前认真检查场地,排除一切安全隐患,保证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完成耐久跑的学习。
教学设计展示二十四
摘要:
锦州三中 张月
教材分析
《鸟》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经掌握了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本节将继续探究鸟是如何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主要是通过对鸟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的观察与探究,概括出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学生在掌握了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为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家鸽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常见的如鸡、鸭、鹅等,对鸟类的概念也有模糊的认识。但是,学生不会明白鸟类为什么能够飞,而人类插上翅膀也不能飞,这是本节课的切入点,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阐明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尝试完成“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的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爱护鸟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难点:尝试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法学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讨论法:老师提出的间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播放多种多样鸟的视频
观赏丰富多彩的鸟类世界
利用视频,将学生带入情景
多种多样的鸟
请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鸟类。
观察与思考:比较不同鸟的形态结构上的异同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图片分发给各组,分组讨论完成问题。
(1)说出不同鸟的鸟喙、鸟足的特征及食性和生活环境
(2)说出鸟喙的特征与鸟的食性之间的关系,鸟足的特征与鸟的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
(3)这些鸟在外部形态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说出鸟的名称
认真观察,能说出不同鸟的鸟喙、鸟足的特征及食性和所处的生活环境。
归纳鸟的外部形态上的共同特点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交流更易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比较、分析,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活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鸟的主要特
征
鸟的主要特征
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做出假设。
整理学生的回答:分别从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探究。
探究:鸟的外部形态
指导学生结构图片、视频,对鸟的实物外形、羽毛、翼等逐一观察、分析,完成思考题。
鸟的体形有什么特点?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
鸟的体表有什么特点?与飞行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观察两翼展开的形态,羽毛的种类及功能。
学生结合已有经验作出假设
认真观察,总结出鸟的体形呈流线性,可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观察鸟的体表覆盖羽毛,前肢变成翼。
轻轻展开鸟翼呈扇形,有一排大型羽毛,扇动空气飞行;还有又小又软的绒羽有保温的作用。
锻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大胆假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探究:鸟的内部结构
指导学生观察鸟的骨骼标本,鸡腿骨的横切面等相关的图片,完成思考题。
(1)鸟的胸肌与其他部位的肌肉相比,发达程度如何?
指导学生观察胸肌的着生部位,联想胸肌与飞行的关系。
(2)观察鸟的骨骼标本,鸡腿骨的横切面等,鸟的骨骼有什么特点?
讲述鸟的头骨是完整的,而且脊椎骨都愈合在了一起,使其更加的坚固。
猪骨和鸟骨放到水中,猪骨沉底,鸟骨浮在水面上。
观察鸟的骨骼标本,得出鸟的头骨愈合。
结合实物得出:鸟的胸肌发达。
胸肌牵动两翼飞行。
总结:鸟的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内部中空。可减轻体重,利于飞行。
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课堂小结
利用思维导图呈现本堂课的内容
学生到前面展示
培养学生梳理、归纳的能力
课堂检测
习题检测,反馈所学情况
完成检测题
巩固新知
七、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展示二十二
摘要:
教师:尹蕊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教材根据植物不同类群的繁殖特点和分类地位,将本章内容划分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两节,其中,第一节课是学生认识绿色植物的起点和基础。本节课不仅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更为后续学习“光合作用”、“生物的分类”以及“生物的进化”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学生对绿色植物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它们。即使是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学生也十分熟悉,但是对它们在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上的异同点知之甚少。由于七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生物,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总结归纳都有待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还有所欠缺,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点。
2.举例说明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㈡能力目标:
1.观察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图片和实物。
2.认同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2.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
1.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2.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六、教法学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课程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教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启发、引导、交流、讨论。学生采用的学法包括:观察、分析、总结等。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结合图片文字信息,由浅入深,完成教学任务。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希沃授课助手App、新鲜海带、水绵永久装片、显微镜、放大镜、图片资料等。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
八、教学程序安排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各种植物图片,向学生展示多种多样的植物,展示植物之美,展示生物的多样性。
欣赏图片,感知丰富的植物世界,感知生物多样性,体会植物之美。
情境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
授
新
课
一、藻类植物
1.出示图片,引用“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引出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
2.根据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将藻类植物分为两类。
3.观察海带(实物和图片),阅读教材讨论下列问题。
⑴海带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⑵观察海带,海带有根、茎、叶等器官吗?
4.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显微镜下看到水绵的永久装片,引导学生分析水绵是否具有根、茎、叶等器官。
5.提问: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哪些?
感知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
认识藻类的代表植物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观察海带,思考问题。
观察水绵的永久图片,思考水绵是否有根、茎、叶等器官。
发散思维,思考问题。
加深对海带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认知,理解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
进一步理解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苔藓植物
1.出示图片和诗句,对比藻类植物,思考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展示苔藓的代表植物。
2.观察苔藓植物,小组完成讨论问题。
⑴测量苔藓植物的高度,你发现苔藓植物什么特点?
⑵用放大镜观察苔藓植物,结合教材,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3.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红墨水浸泡的芹菜,对比苔藓植物
4.提问: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哪些?
比较、思考,认识苔藓植物的代表植物。
积极思考,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老师的问题。
观察,比较,理解苔藓植物没有输导组织,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
发散思维,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比较的思维,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习使用比较的学习方法,通过比较,认识到苔藓形态矮小与没有输导组织的生理功能相适应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和老师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形成知识体系。
达标检测
出示检测题。
积极思考,完成检测题
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业布置
在你居住的环境周围,寻找苔藓植物,并拍照记录,根据苔藓植物的生长状况,评价你所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
调查、拍照、评价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对比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生活环境
大多生活在水中
生活在阴湿的陆地
形态结构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有茎和叶的分化,根为假根
二、与人类关系
教学设计展示二十一
摘要:
沈璐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揣摩诗歌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基于以上原因,《乡愁》的教学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学情分析
七年级曾经了解过现代诗歌,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所以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现代诗歌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比较阅读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五、教法与学法:朗读法和品评鉴赏法
六、教学程序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音乐《大海啊,故乡》
预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入思念家乡的氛围
设计意图: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从爱家乡出发,逐步体会对祖国的热爱与统一的期盼
(二)、走近余光中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介绍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充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查找到的有关余光中的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三)、文本解读
1、读《乡愁》,感受诗的音乐美
(1)、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读这首诗,我们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
第一,注意节奏
第二,节奏读好后,要注意诗中较大的停顿。
第三,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要读得抑扬顿挫,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
第四,朗诵这首诗时还要注意音变与轻声。第三节的“啊”要读作“呀”, “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
(2)、请学生用抑扬顿挫的音调进行朗读。(教师可呈现在智慧黑板上)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3)、听《乡愁》录音,感受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语速。(播放朗读视频)
(4)、请学生带着柔美、哀伤、深情来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1.本节课以朗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准确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2、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
感情是看不见的,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给学生简单介绍意象的概念。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这首诗借助了什么样的意象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小时候——邮票;长大后——船票;后来——坟墓;现在——海峡)
(3)、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如何能表现作者的乡愁呢?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
(4)、概括每小节诗的内容:亲情———爱情———哀情———盼统一
(5)、作者由个人的乡愁上升到民族之愁;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升华到最后一个小节的爱国之情。
(6)、请大家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3、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教师活动:
(1)、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乡愁。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乡愁”,要求也用诗歌的语言来描述,并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如:
乡愁是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学生活动:
(1)、学生展示古今中外有关乡愁的诗歌。
(2)、学生说自己的“乡愁”。
设计题图: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有关乡愁的诗,以培养积累的习惯,让学生学以致用。
4、师生深情朗诵《乡愁》结束本节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氛围中再次感受诗歌的美。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的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别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
现在--------海峡-------祖国与大陆分离 渴望祖国早日统一
普遍的爱国之情
教学设计展示二十
摘要:
教材版本: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写作 授课教师:吴瑾明
教材分析
课程位于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后面,承接该单元四篇传记体的课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和《美丽的颜色》,将知识变为实践,通过练习写作,提高写作技能,并深层领会课文中传记的精妙。
本课为《学写传记》的第一课时,是传记写作的基础。在可以独立自主完成完整传记前,要先学会对人物特点的把握,以便于人物传记中心内容的创作。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情感方面他们能进行自我教育。经过一年多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践,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但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
课程上刚刚学习过人物传记的阅读,对人物传记理解较为全面,但仅仅停留在阅读层面,对写传记相对陌生。要带动他们将理论层面的知识内化理解,并付诸实践,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通过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传记写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体会人物特点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坚持写作练笔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寻找人物特点的方法、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特点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课件、网络视频
教学程序安排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课前游戏:猜猜我是谁?
①哈利波特:通过额头上的伤疤
②藤野先生:“抑扬顿挫”
③薛之谦:“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④学生画的老师的卡通漫画,但是并不像,老师是通过旁边的语言“有问题到办公室找我”发现是自己的漫画,引出课题——对人物的刻画,要抓住人物特征。
教师通过引导,切入课题
选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包括电影人物、教材人物、娱乐明星和身边人的例子,自然切入课题
新课
1、如何寻找人物特点
寻找人物不同于常人且易于辨认的特点
即给人物贴上与众不同的标签
标签怎么找?
①不拘泥于形式:举课前游戏的例子,可以是外貌、口音、口头禅、习惯性动作等等
②与众不同(在一定范围内):举学校老师口音的例子,理解在一定范围内的与众不同
③具有辨认性:比较“在耳朵上的黑痣”和“在脚心的黑痣”的例子,理解标签的辨认性
④易于记忆:理解记忆点
教师讲解课件内容
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如何寻找人物特点
2、小组活动:找特点、贴标签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一起讨论确定一个人选。总结TA有的4-6个特点,写成标签。贴到模特的背上,进行展示。其他人猜所描绘的是谁?
注意事项:确定人选1分钟时间,讨论特点5分钟时间。所有组员参与讨论,组长主持,并指定一人记录,一人计时、一人模特。保持讨论秩序。
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并制止学生在评价中的不合适行为
尝试使用刚刚学习的方式寻找人物特点
3、如何描绘人物特点
观看脱口秀片段
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回忆脱口秀都讲了什么。
观看后,和学生一起拆解脱口秀文本
播放视频
并与学生分析文本
通过观看视频重新抓回讨论活动中分散的注意力
4、讲解描绘人物特点的方法
①描绘引人入胜的故事:《植树的牧羊人》通过完成一件高难度的事情来描绘人物特点
②赋予意义丰富的内涵:《列夫·托尔斯泰》通过给眼睛赋予内涵来描绘人物特点
③使用多次强调的手法:《藤野先生》通过多次强调“抑扬顿挫”来描绘人物特点
讲解课件内容并回忆学习过的课文
回归教材
小结
1.如何寻找人物特点
不拘泥于形式
与众不同(在一定范围中)
具有辨认性
易于记忆
2.如何描绘人物特点
描绘引人入胜的故事
赋予意义丰富的内涵
使用多次强调的手法
带领学生回忆本课所学内容
巩固知识
练笔
练笔:使用本课所学方法完成一篇人物特点介绍,150字左右
针对本课知识进行实践写作
板书设计
学写传记·人物特点
1.如何寻找人物特点
不拘泥于形式
与众不同(在一定范围中)
具有辨认性
易于记忆
2.如何描绘人物特点
描绘引人入胜的故事
赋予意义丰富的内涵
使用多次强调的手法
上一页
1
2
...
4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