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描述信息
资讯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七年级教学启示录——沈璐

七年级教学启示录——沈璐

【概要描述】近读《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感触颇深。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刻有封建时代维护儒家道统的鲜明烙印,产生过不少流弊,诸如识字教学脱离儿童实际,阅读教学强调死记硬背,作文教学编凑八股文章,等等。对这些“积淀”与“糟粕”,我们必须加以否定。但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中,先哲们也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对这些“活流”与“精华”,我们也必须予以把握和发展。 下面,略陈三点启示,以求争鸣。

七年级教学启示录——沈璐

【概要描述】近读《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感触颇深。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刻有封建时代维护儒家道统的鲜明烙印,产生过不少流弊,诸如识字教学脱离儿童实际,阅读教学强调死记硬背,作文教学编凑八股文章,等等。对这些“积淀”与“糟粕”,我们必须加以否定。但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中,先哲们也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对这些“活流”与“精华”,我们也必须予以把握和发展。 下面,略陈三点启示,以求争鸣。

详情

近读《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感触颇深。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刻有封建时代维护儒家道统的鲜明烙印,产生过不少流弊,诸如识字教学脱离儿童实际,阅读教学强调死记硬背,作文教学编凑八股文章,等等。对这些“积淀”与“糟粕”,我们必须加以否定。但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中,先哲们也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对这些“活流”与“精华”,我们也必须予以把握和发展。

 

下面,略陈三点启示,以求争鸣。

 

启示之一:熟读。

 

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这说明,“熟读”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必由之路。只要诵读到十分精熟,定能达到“自晓其义”的目的。

 

古人对读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每教一篇文章,在教师有声、有色、有情、有韵的范读后,要求学生微闭双眼,轻声吟诵,要读出文气,读出感情。学生在读书时,往往像唱歌一样轻松愉快,印象深,记得牢,一旦背熟,便终生不忘。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不是靠什么架空的课文分析,而是依赖于琅琅上口的熟读。但愿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少一点讲解,多一点书声。

 

启示之二:多作。

 

在作文教学上,古人提倡勤写多作。唐彪说:“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

 

古代学塾大多规定日子作练写。如清代龙启瑞的《家塾课程》中制定:“逢三、八日作文,初一、十五日作史论及诗赋”。这种细水长流,坚持不懈的训练,能使写作技能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总之,要手笔熟,唯有多作,这是符合从写作实践中培养写作能力规律的。只靠课本有限的几次作文练习,是难以提高写作水平的。所以,我们要以多作为突破口,增加学生作文历练的次数,重视每次训练的质量要求。

 

启示之三:广游。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有波浪兼天涌的长江,有远上白云间的黄河;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泰山,有“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江南景色,有“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塞外风光……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不仅有美不胜收的自然风景,而且有丰饶富足的天然资源,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和丰富多彩的民情风俗。

 

正因为如此,古代的学者非常重视游历,他们把“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一同列为学习的重要课程。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南泛湖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西到巴蜀,漫游生活历时10多年,为阅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今中小学生,禁于课堂,囿于课本,脱离火热的生活,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大失误。学生时期,虽不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但为了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加阅历,提高修养,一定要接触社会,“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教育要创新。怎样创新?我认为批判地继承前人法度是推陈出新不可偏废的条件,熟读、多作、广游是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的、科学化的语文教育之路,我们应当很好地走下去,在实践中来发展现在的语文教育。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锦州三中

主校区:
锦州市凌河区文兴里43号
电话:
0416-3810810   邮编:121000

东校区:
锦州市凌河区劳保北里44号

电话:0416-3810810   邮编:121000

二维码

页面版权归锦州市第三初级中学所有     辽ICP备11005478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