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九年级 |
学期 |
秋季 |
课题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
教科书 |
书 名: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
||||
教学目标 |
|||||
1. 了解驳论文体裁的特点,联系时代背景,品味、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 2. 理解重要词汇、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深重的忧患意识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3. 引导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
|||||
教学内容 |
|||||
教学重点: 1. 了解驳论文体裁的特点。 1. 理解重要词汇、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深重的忧患意识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
|||||
教学过程 |
|||||
一、课堂导入:同学们,《旧唐书·魏徵传》中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篇文本的历史背景遥远而特殊,但是人们在这段历史中的态度,却真正照出了他们不同的精神实质,也把“真的猛士”和懦夫分得一清二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在剖析与辨识中,认识不屈的中国人,不屈的“民族魂”。 二、学习新知 (一)了解驳论文体裁的特点 (二)明确写作背景 (三)针砭时弊,探索自信力 1.作者批驳的论点和主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思考:在作者看来,为什么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 3.你认为,反动政府之流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论据成立吗? 4.回到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5.对于自己批驳的“敌方”,鲁迅先生向来不手软,请大家圈画例句中的部分词语,并分析其中的情感。 6.1934年10月20日,这篇文章在《太白》月刊发表,可是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却强行要求杂志社把这些加点文字删去,这说明什么? 7.因此我们通过分析课文1—6段,可以得出作者所认为的这一部分“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指哪些人? (四)战斗力赋值,体会文字力 1.请大家大声朗读7-9段,读完后,画出你觉得富有战斗力的词句,给其战斗力赋值(0-100),说说你的体会。 (五)深入剖析,树立自信力 1.齐读并积累1934年中共共产党人的抗敌壮举。 2.理解“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的深层次含义。 3.联系文本,结合实际,谈谈你想到了哪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呢? 4.作者认为,要评论中国人,评论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力,该怎么做? 5.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并体会其意思。 三、主旨点拨 四、教师总结
|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学习任务单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九年级 |
学期 |
秋季 |
|
课题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
教科书 |
书 名: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
|||||
学生信息 |
||||||
姓名 |
学校 |
班级 |
学号 |
|||
张鑫爱 |
锦州市第三初级中学 |
九年十三班 |
G11013829 |
|||
学习目标 |
||||||
1. 了解驳论文体裁的特点,联系时代背景,品味、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 2. 理解重要词汇、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深重的忧患意识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3. 引导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
||||||
课前学习任务 |
||||||
1. 预习课文,掌握本文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
||||||
课上学习任务 |
||||||
【学习任务一】 了解驳论文体裁的特点;明确写作背景;赏析文本的第一至六自然段,找出作者批驳敌论点、论据以及自己主张的观点;品析重点词句。 |
||||||
推荐的学习资源 |
||||||
1.阅读鲁迅的《且介亭杂文》。 2.掌握有关“九一八事件”的背景资料。 3.查阅1934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 |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页面版权归锦州市第三初级中学所有 辽ICP备11005478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