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
- 分类:高级教师工作室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6-13 10:12
- 访问量:
【概要描述】语文教学随笔 孟祥楠九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在不断地增加,这对教师在知识面、教学艺术等领域是个新的挑战。传统教育中“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拥有一桶水”的观念已远远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注重知识的灌输和题型的训练,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肢解为一个个知识考点的载体,对考题、考点的潜心研究、强化,已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难怪1978年吕淑湘先生曾痛心地说:“十年
语文教学随笔
【概要描述】语文教学随笔 孟祥楠九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在不断地增加,这对教师在知识面、教学艺术等领域是个新的挑战。传统教育中“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拥有一桶水”的观念已远远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注重知识的灌输和题型的训练,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肢解为一个个知识考点的载体,对考题、考点的潜心研究、强化,已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难怪1978年吕淑湘先生曾痛心地说:“十年
- 分类:高级教师工作室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6-13 10:12
- 访问量:
语文教学随笔 孟祥楠九年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在不断地增加,这对教师在知识面、教学艺术等领域是个新的挑战。传统教育中“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拥有一桶水” 的观念已远远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 ,注重知识的灌输和题型的训练,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肢解为一个个知识考点的载体,对考题、考点的潜心研究、强化,已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难怪1978年吕淑湘先生曾痛心地说:“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学时,用来学习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掩卷深思: 面对这样的教学,学生连最起码的自主精神都丧失了,又何谈效率?当课堂被拆拼为识记、掌握、运用各种知识考点的时候,学生又有何兴趣而言?而兴趣一旦丧失,大脑只会变为机械识记各种知识的容器,不会灵活运用的知识纵使记住了又有何用?当知识变为今天的识记是为了明天的遗弃时,谁敢言我们的教育是成功而有效的?经常见报道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这难道是学生之过错?
有鉴于此,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师生互动作用,如何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要效率成了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仅就从阅读教学这一方面谈一点个人的粗见,以期得到各位同仁们的批评指正。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体现在那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中。教师要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阅读教学中“讲析古文三百篇,不会作文不会诌” 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相反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并不失其积极意义。今天当我们将目光探向各种新颖的教学流派和教学方法的同时,传统的看似笨拙但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仍值得我们效仿。我们在追求对教材文本人文性的开掘的同时,仍应牢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那是与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分不开的。
在教学中应关注文本,根据文本知识的特点,找准知识面的契合点,设置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具体的、有序的,要由浅入深,披文入情,让学生在对课文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再回到具体的语言材料上,加深理解。教师的作用就是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顺利地走过桥去,进入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应该以文本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
对课文知识的解读,我们应树立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探究社会知识的大语文观。我们不是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要引导他们认识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应该强调多读,通过阅读自悟,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抓住文章主线,再用紧扣课文的问题来提示学生思辨,在讨论中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沉淀思维的精华。
在教学中应避免讲得过细的毛病。作为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常常会惟恐有所遗漏地将每个知识点喂给学生,对此,语文教育界元老叶圣陶曾尖锐地批评道:“从文言文的逐句讲解发展到语体文的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就是离不开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 ,似乎这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算完了,像交付东西一样便当…”这就好比教师将一朵娇艳的花放在学生面前,问它美不美?然后再将花儿切成丝丝、宰成条条、剁成浆浆,放在显微镜下让学生观察,再问花儿美不美的事例如出一辙。对此,叶老又曾说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全盘授予,而是相机诱导,并非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指示必注意之点,引导学生理解此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类似文章。” 由此可见,教师的作用不是奉送真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因此,课前精心设置课文主线、揭示学生思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两个紧扣课文主线的问题就能让课文“形散神聚” ,统一在此上,应该说如此教学比漫天射箭要好得多。
对部分课文应正确引导,反复记诵、不求甚解。初中选编的部分古文,必须结合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出身经历才能涵咏品味,而部分文采飞扬的散文以及部分议论文中的驳论文,一时要让学生品味出其中三昧,那是极其困难的(有的即使是教师借助教参也不一定就能品味得出来)。这是由人的出身、生活经历和文化知识背景所决定的。当生(或师)没有这种生活经历或生活经验的时候,他就不会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那层意思。针对这一现象,如果教师一味地一讲再讲,大讲而特讲,那学生就会如坠云端里——云里雾里,过多过杂,反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当学生还不能领会原意的,不应该强行扔一个答案给学生,而应该鼓励其不求甚解,但一定要反复诵记,当某一天,在某一环境中,其生活经验丰富了,学识渊博了“心有灵犀一点通” , 不是更好吗?
当然,教有法,但无定法,各人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所采用的对策就不同。谨以此杂谈随意抛出来,以贻笑大方之家。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页面版权归锦州市第三初级中学所有 辽ICP备11005478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