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学校的工作安排,我参与了今年的高考监考工作。工作中负责在具体监考过程中,开启试卷册,算是“第一批”见到高考题的人,语文考试的监考过程中,也近水楼台地扫了几眼高考卷,了解一下今年的语文高考在考什么。作为一名有过高中、初中教学经历的语文老师,在高考试卷清晰地看到了未来语文学习的方向: 1.功夫下在平时 语文从来就是所有中学考试学科中“性价比”最低的学科,花费同样的经历学习语文和学习其他学科,体现在卷面上的增分,语文学科一定是最少的。因为想要将任何一门学科融会贯通,往往都需要基于该学科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延伸和拓展,但是语文学科相较其他学科而言,学科体系更加庞杂,知识架构更加宏大,想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就必须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否则很难做到所谓的“举一反三”,也就是搞清楚一个问题,就可以准确地完成其他问题。因此,语文的学科特性就注定不是一门可以突击提分的学科,平时的语文积累在这时就显得格外重要。 例如,某年高考模拟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题中选取了金克木的《小学校长》一文,在后面的题目设置中,要求与初中课本中的《藤野先生》作对比。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自然不会复习《藤野先生》一课,如果学生平时的功夫没有下足,在初中学习时就只是浅尝辄止,在考卷中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是无法回忆起课文相关内容的,自然也无发作答。 (*图片来自《金考卷·猜题卷(2021年版)》) 语文教科书,尤其是义务教育段的教科书,几乎是将中华上千年的文明浓缩进六本薄薄的册子中,无论是作为升学要求,还是作为公民的基本素养,都要求在学习每一篇文字时要下功夫,只有将功夫下在平时,才能给语文学习创造一个基本的前提。否则,在考前突击的时候,才会发现“突击语文”不仅是无从下手、更是无边无际。 2.放弃题海战术 如果说下功夫是前提,那学习策略就是重要途径。在之前的多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语文老师们一直遵循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的原则,采用题海战术应对高考,效果极佳。因此题海战术一直蔓延到初中,甚至小学,令学生学的苦不堪言,老师教的毫无生气。究其原因,一是考试大纲的规定,二是高考题型的固定,通过大量的单一性训练确实有助于语文分数的提升。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取消高考大纲,那么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只有在高考试卷被拆开的那一刻才能知道,题海战术已经完全没有作用。 以今年高考全国二卷为例,在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第三题中,将四个往年的文字选项换成了流程图,而流程图的类似题型来自已经在全国二卷中早已不考的实用类非连续文本;古文阅读在考了几年的“纪事本末体”后,今年又选取了“纪传体”;成语更是改变了多年的选择题形式,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对于靠题海战术制胜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因为即便知识点相同,但是不同的考察形式,复习方式和掌握程度也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题海战术在新高考面前是行不通的,由此衍生的所谓的“答题模板”、“解题公式”等等,也自然不再好用。对知识系统地吸收,认真地思考,将知识真正地内化,而不是流于表面地解题,以不变应万变才是学习语文的“正确姿势”。 3.开展广泛阅读 此前,语文学习中一直有一个误区,凡谈及阅读必须是“经典”,还得是教材推荐的“经典”。既不顾不同学段的理解能力,也不管培养阅读兴趣,完全忘记了什么叫“开卷有益”。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之时,本就不多的阅读兴趣已经完全被消磨殆尽,只记得囫囵吞枣地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体会不到作者的伟大思想。 纵观近年来高考与模拟题,选材十分广泛,有话剧、有现代诗、有学术论著还有科幻小说,2018年全国三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就选择了现代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微纪元》。同时,语文学习需要“横向理解”。例如,当学到《琵琶行》中对乐器声音的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时,要能想起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对乐器声音的描绘“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在将两首诗作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与感情,以此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体系。但是,如果学生连诗歌本身都没有读过,那知识体系的构建就是更加无从谈起了。 因此,在中学期间广泛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培养兴趣开始,不要拘泥于文本是否“经典”,以学生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读物阅读欣赏,培养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完成由0向1的迈步;再以此出发向不同方向延伸,完成从1到多的提升。提高对不同文本、不同语境,甚至是不同语言的理解才是阅读的真正目标。 4.提高哲学思辨 不同于一些国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并没有在中学阶段开设哲学课程,仅仅是在高中政治科中有简单涉猎,就导致学生哲学思辨能力的普遍低下。哲学是万学之母,一切学科最终都将指向哲学。拥有基本的哲学思辨能力,对于人的成长有着巨大作用,小到对生活中小事的理解,大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而哲学的思辨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全国甲卷关于《红楼梦》的材料作文,并非要求考生对《红楼梦》真的有多高造诣,更不是写《红楼梦》读后感,而是对“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哲学思辨。同样,全国一卷作文中对“本手、妙手、俗手”的理解,更是颇具哲学意味。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 好在,现在的初中教科书中已经将《苏菲的世界》这样的哲学启蒙读物收进了推荐阅读中,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把握事物基本特征、理解抽象内涵的这类带有“哲学意味”的训练是要有意识进行的。 高考不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指挥棒”,但在高考的命题中我们看到了我们很多的问题与短板,要记住,我们分析高考卷不是为了高考,而是为了我们更好地生活,无论高考与否,学习都是每个人的终身事业。
为展现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勤学上进、志存高远、奋发成长的昂扬风采,锦州三中组织开展了以“我心向党 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书画作品展活动。 书画作品展分为两部分:一是围绕美术教材所教内容,结合中学生美育要求,展览了一批讴歌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描绘美好辽宁、魅力城市、美丽乡村和新时代幸福生活,展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成果的书画作品;二是紧扣活动主题,在前期开展“班班习书法”活动的基础上,经考评而遴选出的班级全员参与的硬笔书法作品展。 此次书画作品展是学校“我心向党 喜迎二十大”艺术展演系列活动之一,其它如班级合唱、班班有歌声、美术工作坊以及校园歌手大赛也正在同步进行中。
谷雨收寒,天气已暖。经历过疫情的“倒春寒”,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期待盛夏的到来。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终于迎来了复课复学,为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顺利完成线上学习到课堂学习的转换,让学生们以乐观、自信、阳光的心态迎接线下学习,进行科学防控。复课伊始,锦州三中德育处组织九年级各班召开了“大雨过后,抬头看天”主题班会。 没有思想上的站立,就不可能舒展新气象的画卷;没有精神上的强健,就不可能高扬新征程的风帆。 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雨后彩虹,蓝天白云;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积水,艰难绝望。“大雨过后,抬头看天”的智慧,是一种隐忍等待的韧劲,是一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气度,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胸襟。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所以,只有直面困难,锤炼自己,才会涌现新的智慧,绝境也就转为佳境。 本次“大雨过后,抬头看天”主题班会的召开,就是希望从思想上帮助学生们树立积极乐观的精神和无畏无惧的品格。 本次班会,各班级精心准备,师生们共同协作创意,不仅使班会内容饱满,而且形式多样。本次班会不仅强调了复课后的常态化防控纪律要求,还对学生们进行了开学复课心理调适,在情绪的宣泄与调节等方面给予引导与教育,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逆境中的生命成长,做战胜自己的“勇士”。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在本次班会活动中,对抗疫人物、事迹、数据的介绍,以及神舟十三号成功返航和为学生们在“天宫课堂”授课的三位航天英雄顺利回家的精彩瞬间分享,鼓励学生们要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练就过硬本领,踔厉奋发,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大雨过后,抬头看天,就会发现全新的天空。锦州三中全体师生将在和风细雨的春日里,逐光而行,携手走向热情缤纷的盛夏。
为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团结拼搏精神,12月8-10日,锦州三中抓住冬季锻炼身体的大好时机,两校区分别开展纪念一二·九运动冬季三项比赛活动。 此次比赛有长跑、踢毽子、跳绳三个运动项目。赛前,各班认真准备,积极锻炼。在整个赛程中,运动员们服从裁判,有序参赛。比赛中,虽寒风飒飒,但运动员们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表现出团结一心、奋勇拼搏的比赛精神。成绩不断被刷新、突破,啦啦队在场外为运动员加油助威,欢呼声、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场面热闹非凡。 本次冬季三项赛充分体现阳光锻炼、健康成长的运动宗旨,形成了浓浓的运动氛围,不仅让全体师生在运动中体验生命的活力,展现师生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是学校充分利用时间节点进行德育的有效载体。学生们在比赛中磨炼了意志,在合作中体验到了快乐,将最美的瞬间留给了这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