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展示二十一
- 分类:教科研信息室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1-05 09:15
- 访问量:
【概要描述】《乡愁》教学设计 沈璐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揣摩诗歌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基于以上原因,《乡愁》的教学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学情分析 七年级曾经了解过现代诗歌,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所以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现代诗歌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比较阅读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五、教法与学法:朗读法和品评鉴赏法 六、教学程序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音乐《大海啊,故乡》 预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入思念家乡的氛围 设计意图: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从爱家乡出发,逐步体会对祖国的热爱与统一的期盼 (二)、走近余光中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介绍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充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查找到的有关余光中的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三)、文本解读 1、读《乡愁》,感受诗的音乐美 (1)、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读这首诗,我们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 第一,注意节奏 第二,节奏读好后,要注意诗中较大的停顿。 第三,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要读得抑扬顿挫,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 第四,朗诵这首诗时还要注意音变与轻声。第三节的“啊”要读作“呀”, “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 (2)、请学生用抑扬顿挫的音调进行朗读。(教师可呈现在智慧黑板上)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3)、听《乡愁》录音,感受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语速。(播放朗读视频) (4)、请学生带着柔美、哀伤、深情来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1.本节课以朗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准确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2、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 感情是看不见的,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给学生简单介绍意象的概念。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这首诗借助了什么样的意象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小时候——邮票;长大后——船票;后来——坟墓;现在——海峡) (3)、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如何能表现作者的乡愁呢?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 (4)、概括每小节诗的内容:亲情———爱情———哀情———盼统一 (5)、作者由个人的乡愁上升到民族之愁;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升华到最后一个小节的爱国之情。 (6)、请大家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3、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教师活动: (1)、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乡愁。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乡愁”,要求也用诗歌的语言来描述,并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如: 乡愁是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学生活动: (1)、学生展示古今中外有关乡愁的诗歌。 (2)、学生说自己的“乡愁”。 设计题图: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有关乡愁的诗,以培养积累的习惯,让学生学以致用。 4、师生深情朗诵《乡愁》结束本节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氛围中再次感受诗歌的美。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的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别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 现在--------海峡-------祖国与大陆分离 渴望祖国早日统一 普遍的爱国之情
教学设计展示二十一
【概要描述】《乡愁》教学设计
沈璐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揣摩诗歌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基于以上原因,《乡愁》的教学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学情分析
七年级曾经了解过现代诗歌,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所以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现代诗歌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比较阅读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五、教法与学法:朗读法和品评鉴赏法
六、教学程序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音乐《大海啊,故乡》
预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入思念家乡的氛围
设计意图: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从爱家乡出发,逐步体会对祖国的热爱与统一的期盼
(二)、走近余光中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介绍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充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查找到的有关余光中的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三)、文本解读
1、读《乡愁》,感受诗的音乐美
(1)、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读这首诗,我们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
第一,注意节奏
第二,节奏读好后,要注意诗中较大的停顿。
第三,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要读得抑扬顿挫,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
第四,朗诵这首诗时还要注意音变与轻声。第三节的“啊”要读作“呀”, “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
(2)、请学生用抑扬顿挫的音调进行朗读。(教师可呈现在智慧黑板上)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3)、听《乡愁》录音,感受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语速。(播放朗读视频)
(4)、请学生带着柔美、哀伤、深情来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1.本节课以朗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准确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2、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
感情是看不见的,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给学生简单介绍意象的概念。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这首诗借助了什么样的意象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小时候——邮票;长大后——船票;后来——坟墓;现在——海峡)
(3)、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如何能表现作者的乡愁呢?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
(4)、概括每小节诗的内容:亲情———爱情———哀情———盼统一
(5)、作者由个人的乡愁上升到民族之愁;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升华到最后一个小节的爱国之情。
(6)、请大家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3、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教师活动:
(1)、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乡愁。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乡愁”,要求也用诗歌的语言来描述,并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如:
乡愁是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学生活动:
(1)、学生展示古今中外有关乡愁的诗歌。
(2)、学生说自己的“乡愁”。
设计题图: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有关乡愁的诗,以培养积累的习惯,让学生学以致用。
4、师生深情朗诵《乡愁》结束本节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氛围中再次感受诗歌的美。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的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别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
现在--------海峡-------祖国与大陆分离 渴望祖国早日统一
普遍的爱国之情
- 分类:教科研信息室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1-05 09:15
- 访问量:
《乡愁》教学设计
沈璐
-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揣摩诗歌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基于以上原因,《乡愁》的教学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 学情分析
七年级曾经了解过现代诗歌,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所以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现代诗歌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比较阅读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
-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五、教法与学法:朗读法和品评鉴赏法
六、教学程序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音乐《大海啊,故乡》
预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入思念家乡的氛围
设计意图: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从爱家乡出发,逐步体会对祖国的热爱与统一的期盼
(二)、走近余光中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介绍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充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查找到的有关余光中的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三)、文本解读
1、读《乡愁》,感受诗的音乐美
(1)、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读这首诗,我们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
第一,注意节奏
第二,节奏读好后,要注意诗中较大的停顿。
第三,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要读得抑扬顿挫,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
第四,朗诵这首诗时还要注意音变与轻声。第三节的“啊”要读作“呀”, “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
(2)、请学生用抑扬顿挫的音调进行朗读。(教师可呈现在智慧黑板上)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3)、听《乡愁》录音,感受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语速。(播放朗读视频)
(4)、请学生带着柔美、哀伤、深情来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1.本节课以朗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准确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2、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
感情是看不见的,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给学生简单介绍意象的概念。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这首诗借助了什么样的意象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小时候——邮票;长大后——船票;后来——坟墓;现在——海峡)
(3)、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如何能表现作者的乡愁呢?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
(4)、概括每小节诗的内容:亲情———爱情———哀情———盼统一
(5)、作者由个人的乡愁上升到民族之愁;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升华到最后一个小节的爱国之情。
(6)、请大家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3、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教师活动:
(1)、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乡愁。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乡愁”,要求也用诗歌的语言来描述,并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如:
乡愁是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学生活动:
(1)、学生展示古今中外有关乡愁的诗歌。
(2)、学生说自己的“乡愁”。
设计题图: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有关乡愁的诗,以培养积累的习惯,让学生学以致用。
4、师生深情朗诵《乡愁》结束本节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氛围中再次感受诗歌的美。
-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的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别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
现在--------海峡-------祖国与大陆分离 渴望祖国早日统一
普遍的爱国之情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页面版权归锦州市第三初级中学所有 辽ICP备11005478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锦州